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 >> 正文

我校学生毕业论文获云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07-03-30 新闻中心 

日前,云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活动圆满结束,我校马列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毕业研究生张海翔博士的学位论文《新型工业化:生态、民族与人文视点———以云南曲靖为例论多民族地区的工业化道路》(导师陈国新教授)获云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张海翔于2002年7月考取我校马列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博士生,修满规定课程和学分,在读期间承担和完成省级课题2项,还参与导师陈国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研究,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有: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民族地区发展———以云南曲靖为例论多民族地区的工业化道路》,《人民日报》(京)理论版,2004年12月14日;2、《超越传统工业:生态与民族视点》,《民族研究》(京),2005年第3期;3、《论新型工业化的“民族文化观”———滇东电厂和富源县古敢水族乡调查》,《思想战线》(昆明),2005年第2期;4、《曲靖新型工业化“七路同行”》,《中国改革报》(京)头版,2004年7月10日;5、《论我国民族地区的小城镇发展问题》,《学术探索》(昆明),2003年第8期,等。在导师陈国新教授、博士的指导下,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和个案研究,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新型工业化:生态、民族与人文视点———以云南曲靖为例论多民族地区的工业化道路》,通过专家评审和论文答辩,于2005年8月获法学博士学位。

张海翔博士学位论文《新型工业化:生态、民族与人文视点———以云南曲靖为例论多民族地区的工业化道路》(25万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专著),结合本人长期从事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研究和实际工作,以地处珠江源头、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丰富、云南省工业基础较好的地级市———曲靖市为例,立足于深入的社会调查研究和大量个案分析,全面系统地论证了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要从生态、民族与人文视点来超越传统工业化,要遵循科学发展观关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充分利用高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增长来保持和重建生态系统,并改变传统工业化导致的二元经济结构和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以通过工业化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为什么要从生态和民族与人文视点超越传统工业、如何从民族与人文视点超越传统工业、如何从生态视点超越传统工业等问题。

论文提出如下主要观点:(1)传统工业化是一条非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在未来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五个统筹”的原则,尽快实现工业化发展模式由传统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的重大转变。(2)新型工业化完全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都着眼于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指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机制。新型工业化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物质技术基础。二者互为条件,相互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3)在强调信息化带动的前提下,重点从生态、民族与人文视点探究新型工业化,把工业化视为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的过程,才能完整、科学地把握新型工业化的丰富内涵。(4)相对经济发达的东、中部地区,西部多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在条件、目标和内容上具有特殊性,这决定了多民族地区应特别注意发挥生物资源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优势,从实际出发推进新型工业化。(5)以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为方向,实现工业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经济为重点,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民众化;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为动力,弱化、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是多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三条主要路径。(6)构建现代生态文明,形成以经济政策、文化政策为主的政策支持系统,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是多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三大保障机制。(7)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研究的辩证法,即从生态和民族视点超越传统工业化,并非要否认信息化和高科技的作用;强调工业化的社会公平,但不能放弃工业化的效率原则;强调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但不能陷入极端的生态主义;地区之间没有既定的工业化模式可照搬。

马列部研究生办

上一条:《中华民族发展史》一书出版 下一条:我校在全省2006年现代教育技...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4 开云app官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开云app官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联系邮箱:ynunews@y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