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 >> 正文

转型中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与治理对策

2007-03-30 新闻中心 

一、前言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各种教学与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师、学生、楼房等”①。若从高等教育的功能来分,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等。一般来说,当前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主要是指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教育质量是转型中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也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主题。不同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所针对的问题各不相同。当前转型时期,我们所关注的质量问题,是在高等教育规模超常扩张的条件下,高校出现诸多教育质量保障不够问题,以及已经显现的不同程度的教育质量滑坡问题。教育质量关系到学校的社会竞争力,在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情况下,如何建立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确保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是我们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转型中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大幅度增长,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1. 教育资源严重紧缺。

我国高校在扩招之前,教学资源本身就不足,现在扩招后还有较大程度的下降,这样肯定会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有关方面的调查表明:“这几年高校的生均教学用房下降了2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下降了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下降了22平方米,生均图书数下降了33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经费下降了500元”②。

另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就是教师。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我国师生比严重失衡。“2001年统计资料表明,教育部属71所大学,平均师生比达1:18.18(其中20以上的有1:20所高校,1:25以上的有6所,甚至还有1:30以上的)”③,师资不足导致教师工作量过大。在国际惯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一般认为师生比1:14对质量最为适宜,如果超过这一标准,教育质量就难保证,从而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2.高校办学指导思想上的偏差。

长期以来,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加上筹资渠道单一,办学经费比较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高校把扩大招生规模作为解决办学经费紧缺的渠道,因为多招一名学生就可以获得多一份拨款,还可以多收一份学费。这些高校只看到扩招带来的经济收益,忽视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设,这无疑会导致高校的教育质量问题。还有现在许多高校都想成为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放弃了原有的培养目标,几千万大学生培养出来都是一个模式。像职业技术教育本来是以动手能力为主要培养任务,但大家都在追求专升本,升了本以后就搞理论,国家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却寥寥无几,阻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3.缺乏市场机制的驱动和主导。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主要依靠的是政府和高校,较少引入市场机制。“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大众化的概念,该文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15%~50%和50%以上为界,将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④。马丁·特罗考察的美国高等教育,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调节和运行机制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政府行为的引导下,毛入学率虽然从1999年的9.8%上升到了现在的19%,但是由于缺乏市场引导,单纯量的扩张导致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上的严重不适应,从而出现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4.高等教育缺乏外延式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在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我们走的是内涵式发展道路,只是扩大学校的规模,基本不建新校,通过挖掘已有高校的潜力来发展高等教育。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们坚持的仍是内涵式发展道路,缺乏通过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建立新学校来适应高等教育规模增长,还没有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好充分准备,没有建立一个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及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因此,这种大众化必然要承受来自原有教育体制和结构的压力,受到人们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到今天,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校均规模已达到11207人,全日制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校均规模也达到了7557人,在校生2万人以上规模的高校随处可见”⑤。另外,新建学校由于社会认同度低,不能在大众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普遍招生不足,大部分学生宁愿复读来上所谓的正规高等学校,形成严重的教育质量问题。

三、解决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在适度扩大规模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建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保证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同步进行。其主要做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建立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高等教育领域的市场竞争是一种比较好的质量约束机制,市场可以检验学校的办学水平,市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引导作用主要是通过生源市场、就业市场、资金市场和师资市场等,在高校之间优化配置资源,将高校的办学置于一定的风险地位来实现的。比如说资金市场,如果一所高校的教育质量高,社会声誉好,能提供社会需要的各种高质量服务,社会就愿意投入足够的资金,而充足的资金投入反过来又为其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必要保证。所以我们要用市场来检验、约束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对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来说,高校要就整个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建立可行的保障体系。保障教学质量,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核心。引进人才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尤其是一些地位不高的大学,需要引进一些人才,但这只是外因。重要的是立足于自己培养,因为从长远考虑,自己培养的人才认同度会比较高一些。除了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素质,降低师生比以外,还要保证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以保证教学质量。此外,高校扩招后,教学条件的保障力度并没有和学生规模的增长速度同步,校舍、教室、图书资料、宿舍、实验设备等还不能满足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从国家教育政策来说,应动用必要的行政约束手段,下大力气改善教学条件。

2.建立分类型、分层次的高校教育评估制度。

教育评估不能对所有高校采用同一个评价标准,而应该进行分类型、分层次评价。在美国,既有以科学研究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又有专门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学型大学,还有以职业培训为目的的职业型大学;既有世界顶尖级的著名一流大学,又有水平一般的大学。这些类型和层次各不相同的高校,通过市场竞争都找到了合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发挥着不同作用。

我国高校虽然正在向区分类型和层次上演变,但从总体上看,这种层次和类型的区分还不明显,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所以高校应该更好地面向市场,有接受市场检验的办学意识,依靠市场机制来进行高校发展的层次和类型定位,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分层次、分类型评估制度,否则,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就不会对多样化的市场需要做出最快的适应和最迅速的反应。

3.转变高校办学指导思想。

要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办出特色,这是高校办学的核心。有文化积累的大学才能成为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曾经要办土木工程学院,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要办土木工程学院就必须办成一流的,现在虽可以高薪请一些人来,但仍比不过离斯坦福大学很近的、拥有全美国一流的土木工程学院的伯利克大学。

质量保障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源问题,要选择好的生源,一个成功者需要第一是知识,第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是素质,还有创新、社交、公关能力等等。

4.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售后服务”新理念。

“这里的‘售后服务’并不是说把毕业生与工商业产品相类比,而只是借用工商业这一普遍说法,强调高校要对其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的质量负责,即高校对其毕业生离校后的社会适应性负责。社会需要及其得到满足的程度是高等教育质量检验的标准,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为高校毕业生在社会实践中的适应性,只有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满足社会需求,才能称得上是高质量的教育。“尽管造成毕业生不适应社会的原因具有复杂性,但不管怎样,若用人单位或毕业生自己普遍认为他们在知识、能力或素质方面存在某些缺陷,高校不能不管,在此情况下,高校应与用人单位、毕业生共同协商,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利用一定的时间,采取一定的方式,给毕业生提供回炉再学习的方便”⑦。

“售后服务”强调高校对其毕业生质量的直接责任,为高校质量保障提供了约束机制,给高校以直接的压力和动力。

四、结论

中国高等教育处于转型期,自然会有许多不可避免的质量问题,在大众化进程中,随着毕业生越来越多导致就业压力不断加剧,并迫使扩招延伸至研究生层次,从而质量问题也随之延伸,其危险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提出新的高等教育质量治理对策,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踏上更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①赵中建 《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②谭振辉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生命线》 中国大学教学(2003.2)

③潘懋元 《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 高等教育研究(2003.6)

④邬大光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⑤潘懋元 《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3.6)

⑥房剑森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与中国的选择》 现代大学教育(2002.2)

⑦郭荣祥 《厘清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质量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现代教育科学(2003.1)(汤 喆)

上一条:我校在全省2006年现代教育技... 下一条:教育有无本质可言 (三 则...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4 开云app官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开云app官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联系邮箱:ynunews@ynu.edu.cn